當前位置: 首頁  >  

周建人的為官、為人和為學

發(fā)布時間:2018-11-08  來源:《大家風范:我所知道的民主黨派領袖》

放大

縮小

  三、周建人的為學

  周建人一生傾力治學,在哲學、生物、社會學、翻譯等諸領域均有建樹,尤其是哲學和生物學,更是浸潤久長,見解卓越。

  不過,雖然周建人名望高,著作多,但學歷卻很低。按照今天的說法,他只是個小學畢業(yè)生。他的這些成就,都是靠自學而來的。換句話說,他要比旁人付出更多的辛勞。

  周建人的求學、為學之路頗為坎坷,個中曲折令人唏噓。

  周建人生于滿清末代,這是新舊交替時期,也是新思想、新文化風起之時。按當時的習俗,小孩子的教育分兩步走,略明事理的時候,就要開蒙了,就是要啟發(fā)蒙昧,這一時期相當于今天送孩子上幼兒園,開始看圖識字。第二步是從幼兒園出來后,就要上小學,這才進入真正的讀書時代。

  周建人的開蒙和讀書都是在家鄉(xiāng)完成的。

  開蒙在舊式教育中是件大事,周建人開蒙時,他的祖父已經(jīng)入獄兩年了。一般人家孩子的開蒙,有約定俗成的課本,基本上就是什么《三字經(jīng)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之類的讀物。不過,周家的祖父有些特別,他在對孫子的教育上,沒有因循舊制,選用的開蒙教材也別具一格,他用的開蒙教材是《鑒略》。這是一本簡明的中國歷史讀本,可以使小孩子初步了解本民族的歷史過程,沒《三字經(jīng)》實用,但比《三字經(jīng)》深奧,起點高。這點倒顯出周家的特殊來。

  周家祖父的特殊教育,幫助周建人從小就打下了良好的國學根基,這對他日后的發(fā)展?jié)u進大有裨益。

  周建人9歲開始進入小學讀書,學校的名字叫“會稽縣學堂”,幸運的是這是一所新式學校,所學課程不全是“之乎者也”,而是德智體全面發(fā)展,已經(jīng)有了今天學校的雛形。這種新式教育,對那個時代的孩子影響是巨大的,使他們有機會了解外面的世界,增長科學知識,培養(yǎng)科學的思維。在會稽縣學堂幾年的學習,是周建人受過的最系統(tǒng)的學歷教育。

  小學畢業(yè)后,他要考的中學是“紹興府學堂”,這是紹興的重點中學,也是周建人向往的地方。依照他的水平,考進這所學校是十拿九穩(wěn)的。然而,此時的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大玩笑。

  考試是在早上進行的。為了趕考,周建人很早就做好了準備,因為從他居所到考場,是有一段路要走的。就在他興沖沖趕到考場時,他遲到了,“吱扭”一聲,他眼睜睜地看著考場關閉了大門,他沖過去,想哀求監(jiān)考官放他進去應考,可任他怎么求告,考場的大門再也沒有打開。周建人欲哭無淚,那“吱扭”一聲,也就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。

  因為遲到而進不了考場,這極少發(fā)生的事,卻偏偏發(fā)生了,又偏偏讓周建人趕上了。這可能就是命運吧!

  不久,沒有考上中學的周建人也萌生了外出求學的念頭,希望能像兩位哥哥一樣,離開家鄉(xiāng),求學深造。然而,家庭的現(xiàn)實,讓他再次放棄了這個想法。他自己說:“我家弟兄三人,因老大、老二都到外面念書去了,我只好留在家里照顧年老的母親?!边@是一次無奈的選擇,也是一次必須的犧牲。

  造化弄人。在周氏三兄弟中,周建人學歷最低,個子最矮,年少時時運不濟,諸事不順。周建人確實為此苦惱過,他直到晚年一直在抱憾兩件事:一是他沒有趕上紹興府學堂的考試,讀中學。二是沒有能像兩位兄長一樣外出讀書,讀大學。

  兩件事對周建人的影響有多大,他自己有過講述,他用紹興話說:“一個人做事,千萬不要 喔格 , 喔格 一聲,就會遺憾一世的?!?/p>

  “喔格”是紹興土話,一個嘆詞,似有無奈或懊悔之意。

  一聲“喔格”,有幾多無奈,又有幾多可惜。我們不敢想象,如果沒有“喔格”,周建人的命運又會是怎樣呢?

  好在周家是書香門第,讀書是家傳。不會因為一次失誤就輕易放棄讀書的理想。過去,我們常說這家是書香門第,那家是讀書世家,其實說的不是家庭的藏書有多少,而是說這家人有讀書的傳統(tǒng)和習慣。這種傳統(tǒng)和習慣不是一時養(yǎng)成的,它是代代沿襲培養(yǎng)出來的,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,浸入人的血脈,揮之不去。

  被“喔格”了的周建人在無奈中選擇了自學,他也只有這條出路了。

  看到弟弟的遭遇,明了弟弟的心情,在外讀書的魯迅此時伸出了援助之手。他寫信給周建人,鼓勵他一邊工作,一邊自學,他甚至還幫助弟弟選擇了自學的方向 植物學。魯迅認為學習別的科學,都需要一定的實驗設備,自學是比較困難的。但植物隨處都有,可以自己采集標本,進行分類研究,因而這種學科適合自習。他特意從日本購買一些植物學書籍,寄回老家,鼓勵周建人自修。

  周建人回憶說:“他先后寄給我四本書:一本是德國Strusborger等四人合著的《植物學》,這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第一本植物學,他寄給我的是英譯本;另一本是英國人寫的《野花時節(jié)》,是一本精裝本,圖文并茂,印刷得很精致;第三本是Jackson編的《植物學辭典》;第四本是《植物的故事》。還寄給我一架解剖顯微鏡。從此,我就開始學習起植物學來。后來自己也買了若干本書讀起來,越讀越感到有興趣?!?/p>

  魯迅的鼓勵和幫助帶給周建人莫大的力量,此后,周建人一直沿著這條自學之路前行,他在家鄉(xiāng)自學了植物學、英語,在北京自學了哲學,在上海期間又自學了德語。不斷地閱讀學習,不僅豐富了他的知識,而且開拓了他的視野,改變了他的世界觀,使他具備了更廣闊的胸懷和見識。因而,像婦女解放、民主人權、科學發(fā)展等等,那個時代最新的思想和意識,才能在他的心底扎根,并成為他關注的事業(yè)。

  其實,在我們身邊從來不缺自學成才的榜樣,華羅庚、梁漱溟、葉圣陶、沈從文,這些人和周建人一樣,都是只讀過小學或中學,但都有所作為,發(fā)光發(fā)熱。他們身上有著共同的特點,不畏難,能堅持,敢創(chuàng)新。

  唐代杜荀鶴詩云:

  窗竹影搖書案上,

  野泉聲入硯池中。

  少年辛苦終事成,

  莫向光明惰寸功。

  這是自學者的寫意,也是一個忠告:一分耕耘,一分收獲。

  自學之路是孤獨而清苦的,周建人依靠自己的努力,開創(chuàng)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。他在生物學、文學、翻譯、哲學等諸多領域均有作為,而且,還都是開創(chuàng)性的貢獻。

  1934年,由陳望道主編的小品文半月刊《太白》,首先使用了一個新的文體名稱“科學小品”,小品的內(nèi)容主要是介紹一些科學常識。此后,這類科普文章統(tǒng)稱為“科學小品”,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。

  周建人就是科學小品的創(chuàng)始者。

  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,周建人利用他掌握的生物、植物學知識,開始為一些報刊撰寫科普文章,傳播科學文化。他的科普文章中,有普及自然科學知識的,如《熊貓是怎樣的一種動物》《遺傳和變異》《談談龍和蛟》;更多的是宣傳科學思想、科學意識的,如《戰(zhàn)爭·科學與民主》《論人民應該多說話》《科學信仰與迷信》等。這些小文章屬于那種看起來簡單,寫起來復雜的東西,它要求作者既要有專業(yè)知識,又要有精練通俗的文筆。一般來講,所謂的大家不屑為,而小家又為不了。因而,這些文章一亮相,就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,人們把它親切地稱為“科學小品”。

  當年《自然界》的譯作者,老一輩著名科普作家賈祖璋在上世紀80年代回憶說:“周建人在商務印書館主編《自然界》時,就開辟 趣味科學 欄,專載內(nèi)容比較生動的生物方面的文章。 趣味科學 可以說是 科學小品 或 科普文章 的原始名稱?!?/p>

  在風花雪夜的上海灘,和一些人的無病呻吟大不同,周建人倡導的“科學中國化,中國科學化,社會民主化”思想,帶有很強的針對性,尤其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封建遺毒深重的社會。他創(chuàng)作的這些小品文,不論從傳播的內(nèi)容來看,還是從傳播的效果來看,似乎和他哥哥魯迅的雜文一樣,也稱得上是投槍和匕首,也是啟迪大眾,蠲除蒙昧的良藥。即使放在今天,讀起來還是讓人耳目一新,充滿科學的魅力。

  周蕖說父親周建人:“他治學主要在兩個方面,一是生物,二是哲學?!?/p>

  哲學是智者的學問,哲學的思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。在整理周建人的思想路線時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從最初的進化論,到后來的人本主義、社會主義,周建人的思想不斷地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,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而發(fā)展,他在與時俱進。然而,萬變不離其宗,反對封建意識,追求民主科學一直占據(jù)著他思想的核心,盡管他歷盡各種政治風波,沉浮于各種思想旋渦,這一點始終未變。

  粉碎“四人幫”后,中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(fā)展階段,也進入了一個全面反思的階段,幾乎所有的人都在思考,是什么原因導致了“文化大革命”的發(fā)生?是什么原因讓一個民族墮入蒙昧?

  在1978年中央召開的工作會議上,葉劍英元帥大聲疾呼:四人幫“是封建法西斯分子”,我們解放思想的重要任務之一,就是要注意克服封建主義思想殘余的影響。這個講話,有意無意間被淹沒在紙屑中了,很少提及。其實,仔細瞧瞧葉帥的定性,你會恍然大悟,他在說“四人幫”是“封建法西斯分子”。

  1980年5月24日,黨內(nèi)元老李維漢對鄧小平說:封建主義,包括它的思想體系、風俗習慣,在我們國家、我們黨里反應相當嚴重,需要徹底清算,否則,很難保證“文化大革命”不再發(fā)生。這段話,同樣語重心長。

  鄧小平也不含糊。他在隨后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《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》的講話。講話的第四部分,著重論述的就是“肅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義殘余影響”。

  對于中國人來講,不論何時何地,思想的解放、對民主和科學的追求,是一個永恒的話題。

  解放思想,是要付出代價的。周建人早年曾在一篇文章中,分析過人類社會在發(fā)展進化過程中自身的進化,可是切中肯綮,入木三分,他認為:

  人在社會生活中,確于無意之間急進的,好改革的,容易被淘汰;又真勇者難得長壽,道德商人不易致富一類的話,也不是違反事實的。那么,有利于社會的人,有比較不適于生存的傾向是真實存在的。其結果于是成為:因襲的,服從權威的,狡詐的,圓滑的適于生存!

  中國人做了許多年代專制帝王手下的百姓且不說,又幾次的被征服,幾次被大殺戮,留存到今日的人自然是最精選的無疑。就智識階級而論,多數(shù)是極穩(wěn)健,多方面適應的。又許多是極善趨奉和有策略的,還有“東倒吃羊頭,西倒吃豬頭”的。

  法國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說:“人只不過是一根脆弱的蘆葦,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。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?!边@段話套在周建人的身上,頗為合適。此時的周建人已經(jīng)年過九旬,雙眼基本失明,聽力也差,手也發(fā)抖,幾乎寫不成什么文章了。

  但他還是站了出來。

  他努力用顫抖的手給《北京晚報》《光明日報》《文匯報》寫文章,主講反對封建思想,崇尚科學,鼓勵要進行思想革命。在他參與的各項活動中,思想解放是他逢會必講的話題。他還特意請杭州西泠印社的同志幫他刻了幾枚印章,上面刻著“愛真理”、“明辨是非”、“解放思想”、“獨立思考”。這幾枚小小的印章,直到他去世,一直帶在身邊,形同座右銘。在周建人看來,思想解放是當今中國的頭等大事,是改革開放的理論基礎,是提振民族精神的關鍵,這是他的肺腑之言。這一點,他和黨內(nèi)的老一輩無產(chǎn)階級革命家是驚人的一致。

  改革開放初期,各種所謂的特異功能風行一時,周建人對這套封建的把戲很是反感,從不接受,他曾和葉圣陶一起站出來批判耳朵識字的荒謬。他一再交代家人說:“我死了以后,如果科研需要的話,可以解剖,什么都可以給,剩下的東西燒掉就行?!?/p>

  有意思的是,晚年的周建人還惦記著另外一件事,就是重譯《共產(chǎn)黨宣言》。他一直覺得原來的翻譯不準確,他在《譯文瑣記》一文中說:“第一版時叫《共產(chǎn)黨宣言》,但在1882年恩格斯為俄文版寫序言時,馬克思、恩格斯把它稱為《共產(chǎn)主義宣言》。 因此譯本應該以馬克思、恩格斯自己改過的書名為宜?!?/p>

  重譯《共產(chǎn)黨宣言》成了他自己給自己定下的任務,沒有人督促他,但他卻孜孜矻矻,從不懈怠。一有時間,他就拿個放大鏡看,看英文版、德文版、中文版,反復對照,在書上密密麻麻寫上注釋和注解,因為眼睛看不清了,寫的字常常混在一起,兩筆一行,一塌糊涂,別人既看不清,也看不懂。

  周建人的女婿顧明遠回憶說:“很多地方都是我在幫他整理,一直到他去世之前,他都在看,不斷地在寫,這本書我還留著,是他一個未竟的事業(yè)。”

  顧明遠拿出了周建人的手稿,上面果然寫滿了各式的語詞和標注,這是一位幾乎雙目失明老人的筆跡,雖然有的字疊床架屋般地摞在一起,有的字跡扭曲變形,但其認真執(zhí)著之態(tài),仿佛躍然紙上

  于是乎,在我們的眼前,依稀看到了一位老者,俯身爬在桌前,拿著一個放大鏡,吃力地看著、寫著,這是周建人留給我印象中的影像,有時,他的形象還會和記憶中的人物混淆在一起,大概就是中國傳統(tǒng)的讀書人共有的形象。消瘦、戴眼鏡、俯身、執(zhí)著地寫著。

作者:肖偉俐     責任編輯:張禹